2012至2013年優化教學組

優質課堂觀課及評課活動

目標

1.有效教學的模式

課堂教學結構清晰(變易理論的運用) 

學習成果得到提高

是項教研活動的目的為了提升經驗/資深老師對課堂學習成果的關注,讓科主任、同級老師與校外專家成立課研小組,探索「變易理論」在課堂教學的效能(以學生學習成果為觀照點) ;教學設計、觀課、評課均聚焦於學生的學習成果,利用了課前訪問及課後訪問來檢測有關教學的成效,提供一個共同的專業討論點,進行層次較高的課研討論。 

2.專業評課及課程領導的實踐

觀課及評課的理論基礎

變易學習理論(theory of variation)是由瑞典哥德堡大學學者馬頓(Ference Marton)所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的,他們發展了一種名為“現象圖式學”(phenomenography)的研究理論,主要探索及描述人們對於世界上的某個特定現象或屬性如何作出理解、體驗和思考。他們認為,學習是“一種個體與世界的內在的關係”。學校的教學目的是為學生如何面對不斷複雜化的未來社會做準備,這樣學習的最重要形式是使學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某個學習物件。馬頓進一步指出,學習意味著發展學生看待事物(物件)的一種方式,而這種方式的建立是基於學習物件關鍵特點(critical aspects)的分辨(discernment)及對這些特點的同時聚焦。正是由於變易,我們能夠體驗與分辨學習物件的關鍵方面。當不同的變易出現在同一時段時,它們使學習者認識到學習物件的本質與特徵。變易學習理論相信,學生作為學習者,只有與學習內容的直接接觸,才能取得對事物的直觀和深刻的認識。教師的角色在於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引學生去辨識事物的關鍵特性和本質。

事實上這種在變化的環境中認識事物不變屬性的教學方式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在數學學習領域中的變式教學,與這種變易學習理論在功能、宗旨上是一致的。香港教育學院根據馬頓的理論在國語、英語和常識等學科中進行了應用和嘗試。他們運用變易學習理論作為指導教學設計的工具,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為宗旨,瞭解學生在學習上出現困難的關鍵屬性,鑒別學生在理解上有什麼差異,然後運用適當的變易圖式,設計學習經驗來説明學生聚集于關鍵屬性,達到正確理解學習內容。基於變易學習理論,香港教育學院做的研究中發展出三個不同層面的變易:

第一層面的變易:“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的變易”。它強調教師必須從學生的不同理解出發,找出學生學習難點,並以此作為教學設計的依據。

第二層面的變易:“教師處理學習內容上的變易”。不同教師對同樣學習內容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分享這些不同的方式,也可以帶來教學設計的變易。

第三層面的變易:“利用適切的變易作為指導教學設計的工具”。針對學習內容思考,應聚焦於事物的哪些屬性,哪些屬性應同步進行變易,哪些屬性應保持不變,以達到學生對問題的深入理解。課堂學習研究(變易學習理論)*詳見盧敏玲教授《變易理論與優化課堂教學》一書。

 

課程領導(curriculum leadership)係指在課程發展過程中,對於教學方法、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鑑提供支持與引導、以幫助教師有效教學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是次活動的目標是為了奠立課程領導觀念的基石,課程領導內涵主要為學科主任基於課程專業知識,協助教師改善課程品質,提昇學生學習效果課程任務,包括課程願景、課程發展、決定、規劃、設計、實施、評鑑等。我校期望學科主作為依其教育理念與學校成員共塑教學目標與願景,確保課程與教學品質,活絡學校學習氣氛、樹立教師專業進修的組織文化及建構支持性的教學環境。

 

成果:

  1. 英文科在趙漢光老師帶領及優化組黃景瑜老師協助下

透過專業備課    觀課   評課   再觀課的模式完成

數學科在王志新老師及么寶貴老師帶領及協助下

透過專業備課    觀課   評課   再觀課的模式完成

 

  1. 感謝英文科同事的專業精神及全情投入,盧教授及勞博士提供專業評課意見,透過學生前訪及學生後訪的方法,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從觀課課堂的習得及學習問題作分析。)

 

 

3英文科共3次觀課:觀課1(專家評課)     觀課2      觀課3(專家評課)

講授老師          (chk)              (fyc,lwk)      (ykh,ytl)

數學科共3次觀課:觀課1     觀課2 (專家評課)     觀課3(專家評課)

講授老師          (LHO)              (SHL)        (YBK,LKV)

 

4.第三周期教學實踐取得豐碩的成果,邱劍虹老師及姚帶蓮老師總結了兩次示範課的優良成果;找出教學課題的關鍵教學目標,靈活地運用了「變易學習理論」的原理,讓學生能掌握學習目標的關鍵點及變易圖式,在學生後訪的分析中,高中低三種程度學生均能掌握教學內容,在學生的學習思維上建立了有效的學習模型。更值得表揚的地方是兩位老師有效地發揮協作教學的優良特點,讓評課專家、英文科同事、優化組同事及學生一同享受了良好的英語課。參與的英文科老師對是項教研工作充份肯定,優化組將會整理有關教學實踐計劃供同事參閱,並作為未來教研工作的基礎。

而數學科老師積極參與是項教研活動,對於照顧學習差異的課題提出了不少意見;盧教授及勞博士高度肯定數學科老師的教學熱誠及團隊精神;同時,兩位專家提出了具體的建議,鼓勵數學科老師多運用變易圖式來設計教學內容,討論以下變易圖式的用處:v1) 學生對學習內容的不同看法;v2) 教師對教學內容的不同觀點和處理手法;v3) 利用「差異」開創變易的教學法;希望課堂的關鍵特徵能更明顯,透過有效的變易圖式來展示教學內容,學生會較容易掌握教學關鍵特徵。參與教研的數學科老師均肯定是次觀課的成效,優化組將會協助有關組別進行深化教研工作。

優質課堂觀課及評課活動計劃書

計劃目標:

備課及評課是促進教學效能的重要環節,豐富而有效的備課,使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長足的發展;而評課的核心作用則是檢視教學設計與學生學習成效的關係,從而鞏固對有效的教學策略的運用。這次工作是引入大學學者的支援,在備課及評課工作上將理論和實踐結合,提升課堂的教學成效。

負責組別:優化組

顧問團:盧敏玲教授及勞傅燕華博士(香港教育學院)

 

第一階段:專題講座—全體教師

學校將課堂研習講座納入教師發展日的活動,為教師創設專業發展的平台,邀請香港教育學院研究經年的課堂教學研習的整個理念作一介紹,包括變易理論、前測後測、難點要點(CRITICAL FEATURES) 等內容。

日    期:2012年2月15日(三)

時    間:8:50am - 5:00pm

 

第二階段:科本研習—英文及數學 (中文及通識由中大支援隊指導,另行安排)

一.   參與老師先共同備課,進行教授,並安排相關科目的教師觀課,課堂授畢後,顧問會訪問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並分析課堂是否符合預期目標,據這些資料與教師一同分析課堂,以找出課堂優劣以及改善的方法。

二.  於上段所得的分析結果,參與老師與顧問會修訂教案,並運用於另一班及施教同一課題的課堂,以比較改善方案與前者的成效,如是者,多次的同課題教學,可使參與老師能瞭解並掌握不同教學方案施於不同班級所能產生的不同效果。

三.   課研小組與顧問團合作設計一項教學設計(如能配合變易理論更佳),經過試教後,安排一節分享課予有興趣的同事,藉此提升同事對課堂研習的認識及體驗。

「課堂分析和課堂會議」旨在使參與老師在教與學方面互相以專業的態度共同備課、觀課及評課,使參與老師更能掌握如何設計及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素材及教學策略,以提升的教學質素,從而使學生能學得到。

過程中,顧問會依據變易學習理論和課堂學習研究來說明如何分析課堂。透過觀課和討論,教師能體會到好的一堂課所具備的重要元素,並在日常教學予以運用。

第三階段:科本推廣

科主任及I/C老師總結出可提升教學的元素,於科內推動積極求進的風氣,如備課技巧、評課工作、教材互享等。

專題講座

盧敏玲教授及勞傅燕華博士

參與老師

全體老師   (優化組統籌)

時間

15/2/2012  8:50am-5pm

 

科本研習

英文科

數學科

程度

中二

中四

課時

三循環 (請閱下段參考資料*)

參與教師

Chiu HK(i/c),Law WK ,Fan YC, Yau KH, Law TM ,Yiu TL

Wong KY(優化組)

Yiu WK, Suen HL, Lee HY, Lam KV, Ho WY, Yiu BK(i/c)

時間

7/5-11/5

14/5-18/5

顧問團觀課時間

7/5   (一)第8節

11/5  (五)第8節

14/5(一)第8及9節

18/5(五) 第7及8節

校本觀課

9/5   (三)第2節

10/5(四) 第8及9節

* 參考資料:課堂研究的模式(去年經驗,供參考)

~觀看相簿~

school-map-s

佛教何南金中學

Buddhist Ho Nam Kam College

地址:香港九龍油塘高超道三號

Address: 3, Ko Chiu Road, Yau Tong, Kowloon, Hong Kong.

電話 | Telephone:23400871

傳真 | Fax:23473665

電郵 | Email:enquiry@bhnkc.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