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帶領大家穿過深水埗大街小巷。

2012年2月10日晚,為了讓學生了解本港的貧富懸殊及社會福利政策的問題,中五修讀倫理與宗教科的同學在社區組織協會的協助下,探訪深水埗區的板間房及籠屋居民,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及送上小小的禮物。

社區組織協會門外準備出發。

這些年,我們常在報章看到關於香港的貧富懸殊,連帶居住問題也被帶出。板間房,其中一種香港最惡劣的貧民居所,是我們常聽但不常到的地方。在社區組織協會的幫助籌備下,倫理科同學首次踏足這個陌生環境。

社工帶領大家穿過深水埗大街小巷。

由於需等待板間房居民晚上回家,社區組織協會社工建議我們晚上才進行探訪。我們亦事先準備小量日用品作禮物,希望能幫助板間房居民解決部份生活問題。社工先在中心向大家簡介游水埗區內環境,便帶領大家通過市中心橫街小巷;在夜色和小販檔攤的包圍下,同學先來到一殘破唐樓,也就是探訪的第一站。

同學踏上昏暗殘破的唐樓。

踏上五層樓梯,大家看到見前的板間房是何等荒誕的產物:一大單位竟可分割為近十個房間,令人懷疑會否影響樓宇結構帶來安全問題。板間房雖然面積比原先想像稍大點,但更為陳舊,且需要多戶人共同一設備簡陋的洗手間和廚房。

多人共用的廚房。

板間房雖然環境惡劣,帶給居民生活上的不便,更重重傷害居民心靈。板間房居民大多是退休長者,沒有謀生能力,而且缺乏家人照顧才獨自搬出。他們不能自力更新,政府的援助也無法助他們改善環境; 他們只能坐困愁城,永遠看著圍著自己的四面牆,但沒有脫離這種環境的途徑。絕望,才是他們最嚴重的問題。

第一名受訪者, 健談的陳伯。

是次探訪令大家獲益良多,其中最重要是學會持不同態度對待這些貧窮居民及反思政府居住和福利政策。我們不應只同情和憐憫板間房居民,反之應思考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甚麼。此外,政府在居住政策上未見成效,香港尚未發展土地其實甚多,為何不多興建屋邨及簡化申請程序,讓他們盡快離開板間房的惡劣環境,迎來有希望的明天?

活動完畢後在深水埗街頭合照。

活動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