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至2012年度

中文學會全校佛誕徵文比賽

是次徵文比賽目的旨在慶祝佛陀的誕生、讓學生思考佛教的義理和提高學生的中文寫作能力。而得獎同學將獲推薦參與香港佛教聯合會佛教青少年團主辦的「2011-12年度全港佛教學校佛誕徵文比賽」,讓同學有機會與其他友校的同學切磋及觀摩;活動已於三月中旬完成,本校中一至中五級同學在中文科老師的指導下,發揮無限創意,創作不少具吸引力及具佛教教育意義的文章,令人感到鼓舞。

此外,是次徵文比賽的冠軍得主中四甲班阮美晨同學更於「2011-12年度全港佛教學校佛誕徵文比賽」榮獲中學組冠軍;而亞軍中四丁班莫冰霖同學及季軍中二丙班麥嘉儀同學分別取得優異獎;而中四丁級莫冰霖同學、中五丙班關銘芝同學及中五丁班葉寶萍同學取得中文學會徵文比賽優異獎。當然,學生的努力得到肯定的值得大家鼓舞的,是項活動同屬中文學會徵文比賽項目,我們相信有訓練及指導的學習活動,再提供成功的表現機會予所有同學是最值得欣賞的。最後,頒獎將於散學禮舉行。

中文學會全校佛誕徵文比賽獲獎作品

冠軍同學作品欣賞 

我所認識的出家人

 

中四甲班  阮美晨

指導老師 吳漢源老師

 

桌上安靜地躺着一碟白菜小黃瓜,一鍋青蔥豆腐湯和兩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

晃動著的素衣衣袖拉開了椅子,幾根銀絲撩開我的眼簾,再加上傳到我耳中的一句:「還不給我過來吃飯……」

那是我的姨媽。

姨媽從來是個執著、頑固的女人。或許因為她自小生活貧苦,一直以來捱過不少酸苦,所以缺乏安全感,對身邊的人常常毛毛躁躁,呼呼喝喝的。然而,就我所知,到了半夜,她卻往往會獨自憂傷落淚。

在我的記憶裡,尚有那麼一回。

那年不知怎麼搞的,姨媽經營的小飯館突然要轉讓給別人。在一個悶熱的晌午,「呯」的一聲,公公撞開了房門,戟指指著姨媽怒罵。姨媽的雙眼也燃起火團,嘶聲力竭,將滿腔的仇恨和哀怨伴隨着淚雨爆發出來。那時候我還小,及後事情的發展如何,我可不怎麼記得了,但上述的情景卻仍深深地刻在我的心裏,仔仔細細地給刻上了。

類似的爭執持續了許多年,直到有一天,我在姨媽的房間裡發現了一本佛經(我可分辨不出是哪一本,就只認得是佛經)。

從那一刻開始,我竟留意到,姨媽的腳步輕快了許多,她在打掃時常常唱著「無聲的」小曲。

姨媽亦不再跟公公爭吵。她經常會消失兩、三天,回來後就說自己「到了夢想的地方旅行」。

姨媽那半夜幽鬱郁的身影,我再也沒見過。代替那身影的是「有福自有福,無福白勞碌」這句說話,常常縈繞在我耳窩。

姨媽改變了。

當我看到「我所認識的出家人」這個題目的時候,我馬上就想起了姨媽。因為我覺得出家人一詞,所包括的不僅是那些整天在寺廟裡敲經唸佛的僧人,也應該包括一些受到淨水洗滌,撥開雲霧看紅塵的人。

我的姨媽就是這樣的一位「出家人」。

那一天,姨媽待我吃過了,就收拾好碗筷,穩步走回廚房當中。透過她的背影,我似乎看到了一顆不受束縛、潔淨的心,就像羽毛那樣的輕……

吳漢源老師感言

今次佛聯徵文奪冠之中四甲班阮美晨同學,其為人行文均相當特別,有關之文章於篩選之初已嶄露頭角,卒於聯校徵文比賽奪冠,實屬可喜可賀。 

 

亞軍同學作品欣賞

「與佛有緣」——— 說出哪些佛教道理會改變你的人生態度

中四丁班莫冰霖同學

指導老師 馬寶紅老師

與佛有綠,意思就是有佛緣吧。什麼是佛緣呢?心中有佛是佛緣,放棄非分的慾望是佛緣,對己對事負責是佛緣,寬容待人是佛緣,懂得愛與感恩是佛緣,平和地面對生活是佛綠……

我們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之中,心靈世界會波濤汹湧,因為有七情六慾在推波助瀾,從而使得我們躁動不安,不斷重覆著無明、執着。

我們的生命其實應該輕鬆自在,但我們卻給自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一個職銜,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坐卧難安;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名是繩,利是繩,慾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更都是繩。由於我們被種種的繩牽絆,使我們不能平和地面對生活,不能放棄非分的慾望,不能擁有美好的信念。

這樣的我們怎麼能與佛有緣呢?我們只有每天面對着塵世的名利和各種誘惑,為這些牽絆感到煩躁、愁怨,甚至悲苦。

我們要懂得讓心靈得到平靜,放下過去的煩惱,不擔憂未來,要放得下,捨得開,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我們要用心去感恩,得失隨緣,來去也隨緣,心能隨緣,故得自在。以佛來洗滌心靈,佛帶給人寧靜,使我們的心安祥,使我們對種種的「繩」看得淡些。我們也要在社會上做正直的人,持有善心,對人真誠,對佛有敬仰之心,我們便能與佛有綠。

佛離我們遠近,全由我們自己決定。

 

季軍同學作品欣賞

「與佛有緣」— 說出哪些佛教道理改變你的人生態度

中二丙班 麥嘉儀同學

指導老師 陳鳳君老師

洪澤明老師

 

總以為,這世上無論什麼事都應該像自己所想的那樣發生;總以為,自己得到了的那份榮譽會一直都是自己獨有的;總以為,那些富裕的生活或那些高端的產品能夠讓自己擁有快樂,讓自己高人一等……

上述是我以前愚不可及的好些「以為」;而我,沉迷在這些「以為」中,也不覺得有任何不妥。直到某個時候,開始接觸佛教,並對它有著了解,慢慢的,這些「以為」都消失了。

通過種種不同的佛教道理,我明白了一種很重要的心態——— 隨喜心,即是對凡事都保持一種樂觀、正面的心態。我不會怨天尤人,不會為事情沒按自己希望的那般進展而感到沮喪。我知道既然都已成往事,就不會被它們影響了心情。說到底,我需要堅定「正念」、「正見」、「正思維」來追求更有意義的目標。

記得還有這麼一句話:「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而成就別人也就是成就自己」。這句話教導了我,對於自己的榮耀要大方的接受,無關宏旨的是是非非要大方的拋開。至於對別人好就是增加自己的快樂,我起初不明白,現在卻懂了,因為這樣行出來會贏得別人的感恩,同時亦換來自己那份小小的滿足。

佛教還告訴我「水中的泡影皆是虛幻之物」。不少事物,即使再美,也是不真實的,更不要說去擁有。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亦復如此,即使真的擁有了,也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最終被帶走,比如容貌、金錢……惟有內心的「財富」是帶不走的。我們不能為了不存在的「水中泡影」而苦苦追求,倒要珍惜現在自己的一切,不虛度年華。

我想,佛教的奧妙我容或一時不能完全參透,但我相信,現在影響着我的會在以後的生活繼續為我指引正確的道路。我誠意相信,帶着上述這樣誠可這些「財富」我會做到更好。

 

優異獎同學作品欣賞

「與佛有緣」——— 說出哪些佛教道理會改變你的人生態度

中五丁班葉寶萍同學

指導老師 吳漢源老師

 

從小到大我都沒有接觸過佛教,因為我就讀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是天主教學校,但是升上中學後,令我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佛教,而且有不少的佛教道理還令我改變了人生態度。

我學會了「因果業報」,亦即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例如:我平常沒有留心上課,也沒有用心溫習,到了測驗考試時就什麼都不會,導致自己的成績不理想。所以我現在會努力讀書,在日後的考試取得好成績,將來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然後報答父母,令他們輕鬆快樂地活下去,不用再工作得那麼辛苦。

在二月的時候,我參加了老人家居探訪計劃,這個計劃也令我獲益良多。社工們領著我和其他計劃參加者,為長者帶上一些日常食品,他們收到的時候都很高興。這令我知道「六度」中的「布施」不但可以幫助別人,還可以令別人開心,一舉兩得。所謂「布施」,是指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拾予他人,反正,我平也會將沒有用的東西丟掉,例如衣服、書本等等。現在我會把這些東西捐出來給有需要的人。

還有,我們與長者聊天時,他們都很愉快,並常常露出燦爛的笑容,這就是「四攝」中的「愛語攝」,即是說眾生喜愛聽到的語言。以前每當探訪公公婆婆時,我都很少與他們溝通,但現在我會主動與他們聊天,因為有可能藉著我們一句關心的說話,公公婆婆便會非常喜悅。

還有很多的佛教道理都可以改變人生態度。我們要多做好事,不要做壞事,這樣我們便會過得更快活,正所謂「心中有佛,處處法喜充滿,時時心安自在。」

 

優異獎同學作品欣賞

「與佛有緣」——— 說出哪些佛教道理會改變你的人生態度

中五丙班關銘芝同學

指導老師  顏光貴老師

「眾生平等」這個道理我聽過無數遍,從小學到中學我都在佛教學校就讀,所以我一向知道這個道理,但我卻並不真正的明白。

說是眾生平等,皆因一切眾生都有一個寶貴的生命,而各個生命都沒有資格剝奪另一個生命的生存機會;即使是站在食物鏈高處的人類也不可以。直到有一次的「殺生」,我開始更深入的反思,發覺原來之前的我並不是真正領悟這道理。這個道理很簡單,任誰都能解釋,但要真正領悟卻不容易。

那天我心情浮躁,其時有一隻小蟲飛到我的課本上,我竟以牠的生命去宣洩我的情緒!事後,我馬上就後悔了,但卻已經不可挽回。

那時我開始反思「眾生平等」這個道理。我想,我那時因「高等動物」的自我界定而踐踏了較細小的生命。其實,我一直都沒有貫徹「眾生平等」這個宗旨。

然而,那一條小生命卻在逝去之後為我留下一份禮物。我那課本上面殘留著牠的生命痕跡,那痕跡一直都提醒我,讓我驚惕。

雖然我到了現在還有吃肉,但我並不是透過剝奪或滿足口腹之慾的方式去吃的,而只是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而去吃他們。雖然,仍是在眾生並未同意底下,我以牠們的生命去維持我的生命,但我卻是以感恩的心情去多謝牠們獻出的生命。加上在吃之前也不會讓生物多受不必要的痛苦,我認為這不是剝奪而是感恩,並不是不可饒恕的。

我希望自己走得更遠———不單以感恩的心去對待生命,我也開始試着茹素,也試着放生,讓自己以更尊重其他生命的方式去生存,以更和諧的方式去生活。

 

school-map-s

佛教何南金中學

Buddhist Ho Nam Kam College

地址:香港九龍油塘高超道三號

Address: 3, Ko Chiu Road, Yau Tong, Kowloon, Hong Kong.

電話 | Telephone:23400871

傳真 | Fax:23473665

電郵 | Email:enquiry@bhnkc.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