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何南金中學 中文科戲劇教學課程 物件偶劇場工作坊

 

日 期:二零一三年一月二十八日 參與同學:中二級四班學生 負責老師:余家強老師、曾樑偉老師、程樹傳老師、劉芷蕙老師及顏光貴老師 協辦機構: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專業導師:黃栢濤先生(Tim教學藝人)、Nico (演出示範拍檔)及謝琳禧小姐

~觀看相簿~

工作坊流程及內容: 1. 分五組(以35人為準) 及熱身活動 (5-10分鐘) 2. 物件偶概念認識: 物件偶短劇示範 - 「螞蟻與蟋蟀」 (5-10分鐘) 3. 物件偶劇場排練: (30分鐘)  - 選取一則伊索寓言故事及片段  - 選取日常生活物品  - 分配角色  - 排練短劇 4. 物件偶短劇分享 (15分鐘)

工作坊人手安排: 1位導師、一位演出示範藝人、一位助手

器材及設施提供: 1) 由學校單位提供:  1個拖板、6張長桌(5張供學生、1張供導師備用及演出)、2枝有線/無線咪 2) 由明日提供: 太陽燈 (演出示範備用)、 日常物件

物件偶劇場 (Object Theater) (小知識)

物件劇場 (Object Theater) 這個藝術型式在1980年間於歐洲大量興起,目前在劇場界被廣泛的使用,已經被視為偶戲的一個種類。它用來形容一種活化物件的表演形式,該物件往往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現有的物品,而非為演出量身訂做的偶。運用這種表演形式的人,所採用的原則和一般偶戲是一樣的,那也就是透過表演操弄技巧,將一件物品轉化為有自我意識的角色。

2008年荷蘭多德瑞克市偶戲節主辦人Damiet對提問者說:「有人十分疑惑這樣多樣化的戲為什麼會在〝偶〞戲節中出現?」提問者問她:「Why?」她給提問者的答案是:「Why not?」。Damiet把所謂〝偶戲〞的定義推向了另一個極限,對她而言”把玩材料、付予生命”就可以算是偶戲。

紐約的兩名偶戲藝術家Erin Orr和Christopher Green在網路上,有一個他們帶領”極簡偶戲工作坊”的紀錄,影片中他們提出當我們埋頭設計創作時,往往會被我們既有的思緒所困住,但是如果我們嘗試運用一些已經既有的物件,可以銳化你的創作能力,因為你會去接受物件現有的條件,並去探索他的可能性。

「退後一步,讓身邊的物件來啟發靈感」對物件偶表演者來說,是物件劇場最吸引他們的地方,因為一把扇子就不再只是一把扇子,他可以變成搧風點火的挪吒,也可變成害羞自閉的小孩。由於物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有既有的功能或印象,演出者透過操弄(包括聲音與動作)賦予該物件生命,並給予角色,觀眾在觀戲的過程中,會主動將這些資訊做連結,因此而產生多重意義。

至於操弄的部分,這也是物件劇場有趣的一部份,演出者可以直接操弄物件來傳遞角色的自我意識,但是有時物件本身的活動也會給觀眾另一個遐想空間。例如香堤偶劇團在Land's End演出中使用的大塊塑膠布,當它在舞台上張開上下起伏時,它與空氣的互動讓它產生呼吸動作,儼然就變成一個巨大的怪獸,或是飢餓的夢境。

物件劇場目前還是個輿論紛紛的實驗階段,有人提出藝術家把弄泥土來完成雕塑,小孩玩扮家家酒把茶壺當醫生,或是馬戲團的演員玩雜耍弄球,甚至利用遙控器來操作的機器人等算不算物件劇場,或者是演出者強制給予物件想法意識,還是物件本身自有生命等等的問題,還需要更多人參與來共同發展。

本身自有生命等等的問題,還需要更多人參與來共同發展。